饮冰 第1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22章 沙龙  要开民智,要富国家,要救沦亡。……
  这头徐隽旋的心境遭遇了怎样的波动白清嘉才没兴趣理会, 她的精力已经被父亲在北京安排的一场又一场社交给占据得满满登登了。
  白老先生可是社交场上的一把好手,向来将交际看作是安身立命的东西,他深知作为沪上来人要插进北京的权贵圈子并不容易, 而要让长子结识人脉就更是困难, 因此打从白家人在新宅安顿好了便终日宴请不曾间断, 实实在在费了不少心思。
  白清嘉最烦这些事, 以往交际她还能跟她二哥待在一起躲躲清闲,如今白清远不在她就失去了庇佑, 时常要被一些无趣的人事纠缠,一来二去倒是被勾起了些许对哥哥的想念,因此去信一封以表惦记,还问他近来身体是否好些了。
  二哥的复信很快就到, 这位浪荡公子先是在信中告诉妹妹自己的身体已经大好,另外又对她能否适应在北方的生活表达了一番关切,最后笔锋一转, 忽问她手头宽不宽裕、倘若有闲钱能否寄上二三千给他, 父亲近来断了给他的零花,他的手头已然十分拮据了。
  最后的这番转折都把白小姐气笑了, 她心想父亲真是难得英明, 的确早该断了给二哥的钱的,否则还不都被他拿去挥霍了?她才不要寄钱给他,他上回从她这里骗去的宝石项链还没还呢。
  交际场上的事情虽则大多无趣,可偶尔也会有那么一点令人愉悦的事情发生。
  这就要归功于白老先生搞社交的技巧了:他最懂得给人分门别类, 针对洋人和新派官员就张罗西式舞会和酒会,针对旧派人和前朝遗老便举办一场传统的晚宴,而若要结交文化界的名人雅士,那还有什么方式比从西洋传来的文化沙龙更时髦更恰当呢?
  白清嘉对这样的小交际最不反感, 毕竟文化界的人就算是流氓也会藏着掖着、不会明晃晃就贴上来讨没趣儿,偶尔还有几个人有真学问,听他们清谈可算是难得的享受;有时父亲招待这帮文人来家里做客,她偶尔起了闲情逸致便会安安静静地坐在客厅的角落里旁听,如此一个下午的时光便能轻易打发了。
  这帮先生倒很有趣,明明脑子里装的尽是最新最西的知识,可那通身的气派却又偏偏很古旧,大多都是一身长衫,同如今政府里的官员大不相同;只一位专研工程的先生是穿西装的,据说是1903年第一批被官派前往西洋留学的学生,如今学成归来在北大任教,谈话间颇为激昂,言救国当始于实业,大兴工程更是第一要务,论述完备后又转头同白清平攀谈起来,请他日后务必要在政府中斡旋、请国家重视机械制造之业。
  有他这么一挑头,其余各行各业的先生们便都来了劲头,几乎个个都说唯有自己的学科才能救国,商科、医科、理科、工科……哪一个不要政府扶持?哪一个不要国家重视?
  只一位先生最安静,白清嘉在家里见过他两回都没听他说过什么话,只从大哥那里听说此人名叫程故秋,是在北大教国文的。
  他是最典型的文人,身材瘦高、稍显文弱,青黛色的长衫将他的气质衬得格外清透雅致,有种仙风道骨的意思,又生了一张很有书卷气的脸,眉眼开阔,一看便是个脾气温和的人。
  那天白清平被一圈人围着说得没了脾气,索性也就放开了,转头望向那位先生,笑问:“程先生就不想论一论国文科的紧要?恰今日兴浓,倘若有需要政府扶持的地方便一并说了吧。”
  这话夹杂了些许调侃的意味,那位先生听了会意一笑,仍显得清淡。
  “洋务以来国文式微,的确无甚脸面再同政府讨要贴补,”他静静地说,“只是我向来以为救国之本在开民智,白先生若真要求救国之法,恐怕还应在此处多下工夫。”
  这是通达的话,不管是不是专研思想的学者都晓得这个道理,而正是因为人人知晓,可辩的地方才多了起来。
  “故秋所言不虚,一国之本在民,倘民智不开则无法参与政治,致中国难效欧美之制,”那位专研工程的先生说道,“可正所谓仓廪足而知礼节,眼下西洋诸国之所以民智已开,是因为国家富庶安定,我国若想效仿,第一步定然也是要想法子富民——这如何能实现?自然要靠商医理工,此非舍本而逐末,实乃天理之自然也。”
  在座的几位先生闻言纷纷点头。
  那位程先生却以为不然,但他似乎并非雄辩之人,即便在此等论理之时也依然显得谦和宁静。
  “倘今日中华未临亡国灭种之危,则我必赞同仲明所言,只是眼下家国离乱虎狼环伺,又哪里有机会徐徐图之?”他清楚地说着,“天时不待我,没有时间花费百年工夫使民富庶,只能先求果再培因,以百倍之力开民智救沦亡,待局势安定再图后计,此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番话颇令白清嘉感到触动,继而引出了她几多深思。
  她当初在法兰西留学、一心只想躲开父亲的禁锢不愿回国,其中固然有渴望自由的缘故,可更深的一层却在于恐惧——她不敢回国。
  为什么不敢?因为怕面对千疮百孔的故土,怕见到在华趾高气昂的洋人,怕面对愚不可及可怜可恨的国民,怕那种有心无力无计可施的感觉。
  她只是沧海一粟,哪怕生于掌握权势和财富的家族,所能做的也很有限——别说是她了,就算是她的父亲和她的长兄,又能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呢?不过随波逐流汲汲营营而已。
  可最终她还是被迫回来了,这些阴影因此变得无从躲避,譬如外滩公园里那些西洋强盗的雕像她就无法视而不见,离白家新宅不过几十分钟车程的使馆街她也不能视若无睹……伤口就在那里,永远不可能无药而愈。
  ……她应该努力做些什么的,就像那位程先生说的,要开民智,要富国家,要救沦亡。
  可这些愿景虽则十足美好,说起来却终归显得虚妄,四万万国人哪个不想救国?真要落到实处时却没人使得上劲,全因不知第一步自何处始罢了。
  她亦很困惑,幸而那位程先生又给了她一些启发,当晚在白家用过晚餐后同她闲谈了几句。
  “听白先生说小姐是留过洋的,不知读的是什么科目?”
  程故秋其人总是彬彬有礼,说话时令人感到如沐春风,年纪虽比白清嘉大不了多少,可却隐然让她觉得他可以作她的老师。她的戒心于是很自然便褪去了几分,难得没有对一个主动上前同她说话的男人感到反感,答:“法国文学,可以算作外文。”
  程先生听言眼前一亮,说:“是么,那小姐的法文必然很好了——德文呢?也通么?”
  “只会一点,语法很生,”白清嘉答,“英文更熟一些,可以同人交流,也可以写作。”
  对方听言连连点头,似乎是很赞赏很歆羡的样子,又感慨道:“如今像白小姐这样通西学的人是太少了,正因如此许多工作才做得很慢,就譬如翻译吧,我们严校长已经明言过许多次,说书局的翻译做得太慢也太差,就算是一些已经享有盛名的所谓翻译家,翻出的东西也有许多讹误不堪使用,全因中间转译过太多次,失了文本的原意。”
  他顾自说了一番,似乎很投入,过了一阵才自觉多话,收住了,又转而问:“不知道白小姐对做翻译感不感兴趣?倘若你愿意,我可以介绍书局的人给你认识,近来商务印书馆在做一套西方哲学译丛,正需要优秀的翻译。”
  这话就有些不切实际了——白小姐是什么样的出身?单是交际场上的事她都忙不过来,哪来的工夫再去做翻译?何况她家里又不缺钱财,白老先生那么爱惜面子,怎么会让自己最金贵的小女儿去跟什么书馆的人打交道?
  白清嘉心下为难,嘴上的应答便慢了一拍,神情也有些微妙的凝滞,所幸这位程先生虽然久在校园醉心学术、却还不至于不通世故,见白小姐这般反应就意识到了自己言语的失当,很快便跟人道了歉,说:“不好意思,是我唐突了。”
  他很客气守礼,白清嘉则摇了摇头表示无妨,同时心里却又默默记挂起了这件事——翻译书籍?这对她来说倒不是什么难事,无论是法语还是英语她都驾轻就熟,只是不知道这事做起来究竟有没有意义……
  她这么想、也就这么问了,程先生听了对她一笑,儒雅又恳切,说:“自然是极有意义的——西学岂独在坚船利炮?其妙处更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社会思想,倘若能将他们的经典尽翻译过来,民众读了自然会有所触动,待到觉醒之人多了,这世道也就能跟着变一变了。”
  说这些话时,程故秋的眼睛里隐隐闪烁着明亮的星火,似对这个国家充满未知与动荡的未来充满了热切的希望和崇高的理想,这样的光景令白清嘉下意识地肃然起敬,忽觉得这些身在官场之外的知识界人士有着她久所未见的纯粹与赤诚,像是当真能为这片土地做上一些事情的。
  ……令她有些感动。
  翻译……?
  也许她可以试着同父亲说说,虽则他泰半是不会同意的,可即便如此她也可以先试着对这项工作多做些了解……倘若此事真能如程先生所说于国家有利,那她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23章 生意  “今夜的事都看明白了?”……
  同样的夜晚, 徐冰砚则出现在了距白家新宅不远的德国使馆外。
  使馆位在街中路南、洪昌胡同西侧,南界直抵内城南垣的城墙根儿,就在法国邮政局的对面, 建筑照旧是中西合璧的, 被与大门联结而成的灰砖墙体牢牢围住, 乍一看像个密不透风的牢狱。
  大门口站着几个德国士兵, 背后背的枪擦得锃亮,比销给中国人的过时枪械要好上千百倍, 徐冰砚淡淡看了一眼,随即出示证件,在严格的检查过后方被容许走进德国使馆的大门。
  冯览已经先到了,正站在使馆主屋的门前等他, 见到他后朝他招了招手,圆框眼镜微微泛光:“你来了——我们进去吧。”
  徐冰砚点了点头,又四下看了看, 问:“不等孙将军?”
  “他今日不来, ”冯览摇摇头,眼神里藏着深意, “你也知道他的脾气……如果他来了, 我还怎么带你进去?”
  这话说得有些令人惶恐:孙绍康摆明了是不待见他、不愿与他一起共事,而冯览今日为了带他见人甚至直接绕过了孙,这抬举的意味确实有些过于明显了。
  徐冰砚没说话,只对冯览点了点头, 对方笑了笑,又拍了拍徐冰砚的肩膀,说:“将军是信任你才让我带你来,你记得, 不要辜负他。”
  深夜的德国使馆仍颇为热闹,富丽堂皇的大厅之内,几个德国人正一同坐在沙发椅上看电影。那是1913年刚出不久的新片子,德国产,die landstra?e,汉译名为“乡村道路”,冗长的镜头小心翼翼地在凶手和乞丐之间辗转腾挪,凝滞的空气被拉拽得平添几分紧张。
  这些洋人都知道有客人来了,可却没有一个人有要起身的意思,仍在饶有兴致地观赏电影,只有一个陪同的中国人站了起来,走到冯览和徐冰砚身边赔着笑脸,说:“两位先随我来吧,这边请,这边请。”
  这是给德国人做事的买办。
  冯览打量了对方一眼,没什么表示,大概已经判断出这不是一个需要他讨好伺候的角色,因而只脸色冷淡地随对方一同去会客厅等待了。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洋人们才心满意足地来到会客厅,只是看神情似乎还沉浸在方才的那场电影里,进门时仍相互用德语交流着,显得有些亢奋。
  此时冯览已经站起来了,一改方才在买办面前的矜高姿态,对洋人们露出了客气的笑,对方看起来对他已经很是熟悉,只是没见过徐冰砚,用德语说了句什么,冯览当然听不懂,那位买办便做起了翻译,说:“施密特先生说之前没见过这位军官,想知道他是谁。”
  徐冰砚神情不动,听冯览跟对方说:“这位是沪军营的徐冰砚少校,徐将军的义子,往后会常见的。”
  这后半句他说得平平淡淡,可由买办翻译给德国人后他们的反应却并不一般,那位施密特先生还挑眉说了句话,买办翻译为:“是吗?真希望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冯览继续弯着赔笑,点头说:“一定,一定。”
  短暂的照面过后诸君便在长桌两侧坐定,正式的谈判即将开始。
  徐冰砚并不清楚今夜磋商的议题,直到冯览将徐振的手书小心翼翼地从随身的箱子里取出来放在桌面上、推到德国人面前,并说:“这是跨省铁路运输的特批手书,请几位先生收下。”
  跨省铁路运输?
  徐冰砚暗暗皱了皱眉。
  此时的洋人们已经看过了那份手书,神情都颇为满意,冯览笑了笑,又从箱子里取出了另外一个信封推过去,补充:“另外,这是我们将军提议加入的新条款,请几位一并过目。”
  这有些出乎德国人的意料,而在他们看过条款的具体内容后神情就由惊讶转为了不满,施密特的眉头已经紧皱了起来,很严肃地看着冯览说:“徐将军想要多六个点的分成?他的胃口是不是太大了?”
  坐在他右手边的另一个德国人显得更为愤怒,他大约是个商人,浑身都泛着精明和尖刻的味道,同中国人似乎也没什么不同。
  “多六个点?凭什么?难道徐将军能为我们提供比以前更多的服务吗?”他生气地大声质问,“从矿山开采到铁路运输,直到最后的分销都是我们一手包办,徐将军只出了一纸批文,就想空手再多拿十几万大洋?”
  当这番话经由买办的口变成汉语落进徐冰砚耳里时,他才终于知道徐振和孙绍康究竟在跟德国人做什么买卖。
  ——偷矿。
  中华幅员辽阔,有难以计数的矿藏资源,出口到西洋诸国可以获取丰厚的利润;而如今国内局势未定,南方动荡致使政府分身乏术,遑论国人技术落后,有大量的矿山尚未勘定,因而难以实行严格的管辖,这就给投机者留下了可钻的空子。
  徐振将军便是这钻空子的一把好手。
  他和洋人勾结偷盗矿产,由洋人的公司负责勘定、开采、运输、贩卖,而他则凭借在国内的政治地位为其遮掩罪行大行方便,待交易完成便凭空获得暴利,盆满钵满。
  这么一想也就能理解徐振为何多年来始终与郭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了——他是主计处岁记局的局长,最便于上下打点关系,对税额和资产数目等细枝末节最为熟悉,一旦徐振与洋人的勾当被他人发现端倪,他也可就近在数字上作伪;而孙绍康是皖地的将领,他之所以会卷进这件事,或许就是因为这次洋人要偷采的矿山在安徽境内。
  短短一个闪瞬徐冰砚已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摸了个通透,同时亦深深地意识到……
  ……这是卖国。
  徐振与洋人勾结牟利,必然不可能在其中占大,而据方才那个德国商人的说法,徐振仅仅从中分成便可得到十几万大洋——那洋人呢?他们从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攫取偷盗的财富又会有多少?
  不计其数……像个永远没法测量的无底洞。
  徐冰砚坐在原处一动不动,冷峻的面容被灯光的阴影笼罩,而冯览则在那个时刻默不作声地观察着他,年轻的军官永远以严肃到刻板的神情示人,令他者无从窥探他的内心。
  冯览不动声色地收回了自己审视的目光,重新以和气的笑容对上洋人的诘问,好言好语地解释道:“穆勒先生不要动怒,我们将军做出这个决定也是不得已……诸位也都知道,袁大总统接下了前朝的一切赔款协约,而今面对南方动荡又要筹措军饷,财政上压力很大,因此最近都在抓各地的矿藏,生意可不像原来那么好做了,这多出的六个点也不是我们将军白得,是要拿去层层打点的……”
  絮絮地说个不停。
  这些解释虽则合情合理,却显然不足以让洋人满意,他们是最贪心的豺狼,偏偏以最典雅绅士的面目示人,实则连偷来抢来的利益都不肯吐出分毫。
  “那是你们国家自己的事情,与我们无关,”施密特已经表情冷酷开始为今夜这场短暂且一边倒的谈判做出结语,“请转达徐将军,我们并非只有他一个合作伙伴,如果他执意要毁掉之前长久积累起来的合作基础,那么我们只能对最终的结果表示遗憾。”
  从德国使馆出来坐上军车,冯览的脸色立刻就变得阴沉无比。
  “咚”的一声巨响,是他一拳狠狠砸在了车门上,窄小的瞳孔缩得更小,像一条发怒的毒蛇。
  徐冰砚没有说话,默默地开车,心中却很清楚冯览愤怒的因由——施密特最后的那句话很硬,稍一揣摹便能明白那是一个威胁,他在警告冯览和徐振,如果继续强要六点的分成,德国使馆将很可能把此事捅到上面,到时候洋人们自然可以借外交手段逃避中国政府的制裁,而徐振却会大难临头。
  冯览……该是一个很不喜欢被人胁迫的人吧。
  军车行驶在北京的马路上,凄寒的冬夜在今日看起来分外肃杀,车轮碾过马路的声音让冯览恢复了些许理智,他平稳了下自己的情绪,一边看着窗外一边对徐冰砚说:“今夜的事都看明白了?”
  徐冰砚握住方向盘的手不易察觉地紧了紧,随即沉声答:“嗯。”
  冯览点了点头,继续说:“将军的意思是往后山东的买卖都交给你来谈,有什么拿不准的可以来问我。”
  这是很棘手的事。
  徐振在齐鲁一带的根基不深,地方的将领也并非都对这个长官言听计从,如今要他一个资历尚浅的外来军官带着洋人去偷抢他们的矿藏,这……
  徐冰砚的眼睛漆黑一片,连最深处都不见一点点光亮,而他的声音则比眼睛更晦暗,只回答了冯览一个字——
  “好。”
  徐冰砚送冯览回到下榻的北京饭店时却意外碰上了徐隽旋。
  那时时间已经过了夜里十二点,富贵的少爷喝得烂醉瘫倒在饭店大堂的沙发软座上,臭气熏天满口胡话,挥手驱赶着一个又一个上前试图劝他回房休息的侍应,还大声叫嚷着:“滚!都给我滚!老子是徐振将军的亲儿子!今天就要待在这儿,谁敢管!”

章节目录